钢笔论坛

标题: 万宝龙这个品牌翻译得有点俗气,糟蹋了 [打印本页]

作者: rogerius    时间: 2008-11-5 05:14
标题: 万宝龙这个品牌翻译得有点俗气,糟蹋了
本人是万宝龙的粉丝,很喜欢这个牌子。我的两只笔都是万宝龙的。
可惜,觉得这样一个中文译名实在是和这个品牌不相称。

万宝龙是个德国品牌,但品牌是法文. Mont是法文的“山、山峰” Blanc是法文的“白色”
连起来的意思是白色的山峰,但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就叫所谓的“白峰”,所以在地图上,Mont Blanc也经常翻译成“博朗峰”。

所以,这个原文标题本来应该是具有“一览众山小”感觉的一种居高临下的气质,应该体现出高贵、典雅、尊贵,尤其是“不俗”。
所以德国人也特意不用德文的白色山峰(Der Weisse Gipfel),而特意选用当时号称欧洲最高贵的语言法语,来体现这个牌子的价值。

可惜啊,不知被哪个暴发户翻译中文的时候译成了俗不可耐的万宝龙。
缺点光我现在能想到的,就有:
一:发音不接近。万宝龙只有在粤语等南方方言里才和法文的Mont Blanc发音接近。主要是因为“万”字在粤语里念man, 所以和法文的mont勉强能凑合到一块去。可是用普通话来念,就不知所云了。
二:品味很低。又是“宝”,又是“龙”的,听起来,让人感觉得到某个暴发户在努力张大嘴炫耀自己刚镶的大金牙时的丑态。
三:和欧陆风格完全不搭界。如果让一个人第一次听这个名字,他一定会觉得这是广东某个乡镇企业刚推出的新型产品的牌子,很本土,很实在,符合“刚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审美观:起名字要吉利。
幸亏这个译者笔下留情,没有像前几年“霸”流行那样弄一个“万霸龙”。
四:容易让人联想到香烟。因为它听起来好像是“万宝路”和“红金龙”的私生子。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不过是为了一个优秀品牌毁在译名里而叹息。
这就好像很多优秀的外国影片,毁在港台这种“威龙”、“夺宝”风格的低俗译名手里了。
比如:“肖申克的救赎”,港译:“月黑风高”。
或者瑞典名车volvo, 港译:“富豪”。。。 是不是觉得没救了?

有些东西,还真的是和文化积淀有关,不是“先富起来”就能改变得了的。


再次声明,本人是万宝龙的粉丝,出于热爱这个品牌才写了这些话。
初来乍到贵论坛,第一帖,见笑。
作者: oanait    时间: 2008-11-5 05:18
正如lz所解,这个品牌也在向着暴发户的感觉发展着,这个名字挺适合的。。。。
作者: Edinburgh    时间: 2008-11-5 06:41
香港人传出来的词儿吧
作者: mag_kummel    时间: 2008-11-5 06:48
它使我想起了"万宝路"
作者: 小螃蟹    时间: 2008-11-5 08:07
对于舶来品,港译可能是最差的!
作者: floating_point    时间: 2008-11-5 08:11
勃朗峰还可以,

类似翻译还有宝马,俗
作者: 安红    时间: 2008-11-5 08:30
约定俗成了,就不好改了。就像中文版的《圣经》一样,读起来别别扭扭,原因就是那是当年来中国略通中文的外国传教士翻译的。虽然读起来别扭,但已经被先入为主,也没人去改了。
其实,翻译成“万宝龙”这个中文名字,还可以。

[ 本帖最后由 安红 于 2008-11-5 09:27 编辑 ]
作者: 日出之東    时间: 2008-11-5 08:35
中國有幾人知道珠穆馬朗峰?

原文照譯的話,氣勢整個弱掉。

叫萬寶龍多霸氣。

俗歸俗,至少名字夠貴氣,愛耍氣派的可愛著呢!
作者: jinweik8    时间: 2008-11-5 09:02
我是学法语的时候学到MONT一词,老师提及这一品牌的法文,但没说中文。 我就一直叫他巴朗峰。 后来去商场问有没有巴朗峰笔卖,没人知道。再仔细找找,被译成这个烂名字了。 当下心里无比愤怒!   现在在坛子里久了,慢慢习惯叫它龙了。时间磨去了当年的棱角,反正现代龙已变为奢侈品,书写像棍子。 懒得为它正名了。
作者: altayman    时间: 2008-11-5 09:09
楼主有点书生气。
商业与文化之间是不一样的。
商业需要消费来支撑。
而消费靠几位酸不溜秋的文人,或者挑三拣四,唠叨个没完,总想节约银子的收藏者,恐怕不行。
消费靠的是暴发户。中国如此,欧洲也如此。
要是咱中国人,取名字会更加干脆——直接叫“**王”。
比如MP4就叫“视觉王”,电视机就叫“高清王”。
假如这笔是咱中国人造的,就会叫“万宝龙笔王”!!更加帅气!咋样?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11-5 09:19
万宝龙,这正是Montblanc公司在全球力争的品牌形象。
作者: 剪子    时间: 2008-11-5 09:23
没啥不好的

宝马很好呵,奔驰宝马恐怕顶尖的中文译名了吧
作者: wysiiii    时间: 2008-11-5 09:34
不过是个名字而已何必在意呢。关键是东西要好。东西好,何必在乎什么名字。
作者: 風火連城    时间: 2008-11-5 09:50
原帖由 mag_kummel 于 2008-11-5 06:48 发表
它使我想起了"万宝路"



多数对刚笔不了解的 第一次都会想到这个
我刚开始也是 一听领导说万宝龙
我说万宝龙不是香烟吗 怎么出笔了

作者: fxchina    时间: 2008-11-5 10:00
说到译名,这还真是个学问,以前还看到过专门这方面的翻译学论文。音译和意译当然是最常用的两种选择,而能把两者都结合起来的,就是很成功的翻译,比如说奔驰,奔腾,不一而足。而失败的例子,比如说Canon最开始被译作“加农”,确实是音译和意译(cannon?),但是用词显然不适合品怕形象的树立。

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和用词的习惯问题,还有商业上的考虑,有的时候忠于原意,或者简单的音译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最好的例子还是宝马,若是忠于原文,难不成译一个巴伐利亚的发动机工厂?音译也不大现实,倒是现在的名字,我觉得很好,很飘逸。

由于历史原因,不可避免的目前很多的音译都是基于粤语的发音习惯的,万宝龙就是其中之一。

说到万宝龙,首先,德国人不用德语der weisse Gipfel的原因,恐怕不是因为“特意选用当时号称欧洲最高贵的语言法语,来体现这个牌子的价值”,Mont Blanc这个商标本意就是用欧洲最高峰做名字,而恰好法语是当时世界通行的地理名称标准语言,与语言本身高贵与否并无关系。这是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大家都知道,而换一个就不一定知道,仅此而已。

此外,我个人觉得万宝龙的译名还算可以,一方面确实是基于粤语发音的(这个如我所说,是有历史原因的,但并无好坏之分),另一方面,也恰巧体现了该品牌目前的定位,那个什么我们的产品恰好能写而已,哈哈。。。
作者: montblanc149    时间: 2008-11-5 10:41
原帖由 altayman 于 2008-11-5 09:09 发表
楼主有点书生气。
商业与文化之间是不一样的。
商业需要消费来支撑。
而消费靠几位酸不溜秋的文人,或者挑三拣四,唠叨个没完,总想节约银子的收藏者,恐怕不行。
消费靠的是暴发户。中国如此,欧洲也如此。
要 ...



楼兄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你无力改变的时候,就去享受吧!前面那个前提是什么 ?有能力你就改变大众称谓,改变不了,就去享受吧,
作者: steven_lee    时间: 2008-11-5 10:45
香港翻译的东西有时候真的很让人不明白!
索尼他们叫新力,松下叫乐声,尼康叫艺康

[ 本帖最后由 steven_lee 于 2008-11-5 10:47 编辑 ]
作者: slaoao    时间: 2008-11-5 10:51
原帖由 steven_lee 于 2008-11-5 10:45 发表
香港翻译的东西有时候真的很让人不明白!
索尼他们叫新力,松下叫乐声,尼康叫艺康


因为你不懂白话

白话,闽南,客家话更接近古汉语,诗歌全部压韵.
作者: slaoao    时间: 2008-11-5 10:55
原帖由 altayman 于 2008-11-5 09:09 发表
楼主有点书生气。
商业与文化之间是不一样的。
商业需要消费来支撑。
而消费靠几位酸不溜秋的文人,或者挑三拣四,唠叨个没完,总想节约银子的收藏者,恐怕不行。
消费靠的是暴发户。中国如此,欧洲也如此。
要 ...




按LZ的逻辑,"地王,金茂"也俗气.大陆人自己糟蹋了.

[ 本帖最后由 slaoao 于 2008-11-5 10:56 编辑 ]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8-11-5 11:36
勃朗峰实在太矮了, 才4810米, 中国西部比她高的山峰不计其数, 所以用勃朗峰做品牌名字没意思
作者: artichoke    时间: 2008-11-5 11:38
日本笔翻译时还都挺有意思的,sailor 写乐,pilot 百乐

百利金也都是用的俗字
作者: mag_kummel    时间: 2008-11-5 11:47
原帖由 風火連城 于 2008-11-5 09:50 发表



多数对刚笔不了解的 第一次都会想到这个
我刚开始也是 一听领导说万宝龙
我说万宝龙不是香烟吗 怎么出笔了

第一次听说万宝龙,是看到某个节目说李熬有一支十几万的万宝龙.
当时感觉万宝龙这个名字有些本土味,还以为是台湾的民族工业来着...
作者: floating_point    时间: 2008-11-5 11:53
原帖由 剪子 于 2008-11-5 09:23 发表
没啥不好的

宝马很好呵,奔驰宝马恐怕顶尖的中文译名了吧


奔驰的确是信达雅,

宝这个字就感觉俗,再加上是车就叫马太直白,


东风这个名字很好,神舟就俗了,神光就更...
作者: floating_point    时间: 2008-11-5 11:54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1:36 发表
勃朗峰实在太矮了, 才4810米, 中国西部比她高的山峰不计其数, 所以用勃朗峰做品牌名字没意思


矬子里边拔将军,谁让是欧洲第一呢
作者: lethehome    时间: 2008-11-5 11:55
国内是音译多 香港是意译多 什么声宝(夏普) 新力(SONY

作者: 雾月    时间: 2008-11-5 12:12
其实问题的渊源还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龙的名字也仅仅是无垠夜空中众多繁星中的一颗而已。例子不胜枚举,我觉得不必计较。
相反的中文名字翻译到外国去就更有意思了,记得前段时间北京就出过类似的事,翻译菜名~
麻婆豆腐被翻译得乱七八糟,究其渊源就是文化差异,简单来说,天津名小吃---狗不理包子,就很难翻译成英文,因为都是有更深一层的内容,所以我觉得在音译和意译取中就好了
作者: undiaoyao    时间: 2008-11-5 12:24
原帖由 floating_point 于 2008-11-5 08:11 发表
勃朗峰还可以,

类似翻译还有宝马,俗


翻译成“别摸我”好一点
作者: 我思故我在    时间: 2008-11-5 12:28
宝马、奔驰呢?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8-11-5 12:37
宝马算是最成功的翻译之一. 这个名字起码提升了华人圈销售额的20%

难道翻译成 比俺大不留?
作者: 雾月    时间: 2008-11-5 14:05
好像国外人都管奔驰叫梅赛德斯吧,因为梅赛德斯·奔驰是创始人的名字吧,国外人习惯叫名不习惯叫姓吧。
而且好像有些地方把奔驰翻译成宾士了。。
作者: jinweik8    时间: 2008-11-5 14:12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2:37 发表
宝马算是最成功的翻译之一. 这个名字起码提升了华人圈销售额的20%

难道翻译成 比俺大不留?

也有BE MY WIFE一说,送给女友的时候很浪漫~
作者: 大卫    时间: 2008-11-5 14:18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2:37 发表
宝马算是最成功的翻译之一. 这个名字起码提升了华人圈销售额的20%

难道翻译成 比俺大不留?

或者“比爱摸大不留”
作者: 大卫    时间: 2008-11-5 14:21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1:36 发表
勃朗峰实在太矮了, 才4810米, 中国西部比她高的山峰不计其数, 所以用勃朗峰做品牌名字没意思

说到这个富士山到了咱西藏还得深挖才能看到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8-11-5 14:29
原帖由 jinweik8 于 2008-11-5 14:12 发表

也有BE MY WIFE一说,送给女友的时候很浪漫~


B=Business
M=Money
W=Woman!!!

事业, 钞票, 女人!!!
作者: jinweik8    时间: 2008-11-5 14:44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4:29 发表


B=Business
M=Money
W=Woman!!!

事业, 钞票, 女人!!!

又来个不要身体的~  拿啥享受?
作者: 马良    时间: 2008-11-5 14:47
楼主给取个好名字吧?
作者: jinweik8    时间: 2008-11-5 14:54
原帖由 马良 于 2008-11-5 14:47 发表
楼主给取个好名字吧?

扒了疯...
作者: 小罗    时间: 2008-11-5 15:19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4:29 发表


B=Business
M=Money
W=Woman!!!

事业, 钞票, 女人!!!



靠,冲这名字怎么也要搞台BMW......




的单车吧
作者: 绝学无忧    时间: 2008-11-5 15:24
原帖由 floating_point 于 2008-11-5 11:53 发表


奔驰的确是信达雅,

宝这个字就感觉俗,再加上是车就叫马太直白,
宝马比奔驰更加信达雅,按照一贯自以为有品位有格调的中国士大夫情调来说,起名字一定要有出处,有典故,“宝马”出自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作者: 绝学无忧    时间: 2008-11-5 15:25
话说回来,这两年凌志被改名叫雷克萨斯,佳美改名叫凯美瑞,花冠改名叫卡罗拉,就实在是脑残极了。尤其是凌志,多好的名字。。。
作者: 绝学无忧    时间: 2008-11-5 15:32
小时候看电视的科教节目,有一期专门介绍笔的,就是讲的MB,当时电视里的翻译就是“勃朗峰”,还特意说明了这个名称的由来,logo造型和笔尖上4810的含义。我也觉得勃朗峰比万宝龙更适合作为钢笔的名称,有种卓尔不群,一览众山小的高贵气质,万宝龙贵则贵矣,高却未必。
作者: mithuse    时间: 2008-11-5 15:34
一根钢笔叫英雄永生好像也不见得高明;得,就叫龙笔和鸟(diao,第三声)笔算了
作者: jimhgh    时间: 2008-11-5 15:34
Montblanc以前的翻译是叫 勃朗峰 的,我以前看《读者》里面介绍全球知名品牌的文章,读到过这个品牌,印象很深。
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翻译成 万宝龙  了。估计是香港人译的,因为 勃朗峰 用粤语读起来非常怪 ,特别那个“勃”字
VOLVO翻译成 沃尔沃,普通话读起来还行,但是用粤语读的话,非常难读兼难听,很绕口,估计是这样才翻译成 富豪。 奔驰 的港译好像是 平治。
港译假如结合粤语文化,其实是很出色的(我特别喜欢港译的球队和球员名字),但由于语言的发音习惯,很难和普通话翻译达成很好的沟通。
作者: mithuse    时间: 2008-11-5 15:36
原帖由 山猫的马甲 于 2008-11-5 14:52 发表
等着出8848

就叫圣母峰!
作者: jimhgh    时间: 2008-11-5 15:40
原帖由 绝学无忧 于 2008-11-5 15:25 发表
话说回来,这两年凌志被改名叫雷克萨斯,佳美改名叫凯美瑞,花冠改名叫卡罗拉,就实在是脑残极了。尤其是凌志,多好的名字。。。


的确,新翻译的名字都很难听.....
中国的翻译其实真的不咋地,他是直接按照读音生硬的直翻的,很晕~尾音也死活要翻出来
作者: light119    时间: 2008-11-5 15:42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5 15:34 发表
Montblanc以前的翻译是叫 勃朗峰 的,我以前看《读者》里面介绍全球知名品牌的文章,读到过这个品牌,印象很深。
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翻译成 万宝龙  了。估计是香港人译的,因为 勃朗峰 用粤语读起来非常怪 ,特别 ...


朗拿度,碧咸,巴奇奥,齐丹……
作者: alex_chen    时间: 2008-11-5 15:48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港版的篮球杂志,乔丹翻译成米高-佐敦,让我晕了好久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8-11-5 15:48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5 15:40 发表


的确,新翻译的名字都很难听.....
中国的翻译其实真的不咋地,他是直接按照读音生硬的直翻的,很晕~尾音也死活要翻出来


这个是丰田的脑残们决定的, 为的是全球说到凌至的时候发音都差不多

我很想知道丰田陆地巡洋舰他们怎么音译, 是不是烂得哭罗嗦?
作者: light119    时间: 2008-11-5 15:52
呵呵,有喜欢拳击的朋友吗~?
泰森叫泰臣,琼斯叫尊士
作者: alex_chen    时间: 2008-11-5 15:52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5:48 发表


这个是丰田的脑残们决定的, 为的是全球说到凌至的时候发音都差不多

我很想知道丰田陆地巡洋舰他们怎么音译, 是不是烂得哭罗嗦?


哈哈,笨笨兄这个名字起得好
作者: chujiangch    时间: 2008-11-5 15:57
楼主觉得贾宝玉,林黛玉俗不俗呢?
又是宝又是玉的
聊斋俗不俗呢?
古代人那么多名啊,字啊,号的,书房又起那么多名字
文皱皱的
俗不俗呢?
名字而已,何必那么计较呢
越计较的人才越俗呢
呵呵
探讨探讨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8-11-5 16:01
我查到了 兰德酷路泽

有创意
作者: Flanker1945    时间: 2008-11-5 16:12
象MERCEDES-BENZ翻译成奔驰,既形象贴切又不失高贵和霸气,完全合乎信达雅的标准。而想shoppingmall翻译成销品贸,就让人喷血了。我认为叫mont-blanc翻译成博郎峰更好。
作者: jl_314    时间: 2008-11-5 16:14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6:01 发表
我查到了 兰德酷路泽

有创意


大脑给我们公司的注塑机的模板夹过了。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8-11-5 16:17
翻译的时候可能也要考虑避免一些不太好的联想

白朗峰, 白癜风
作者: c10x90    时间: 2008-11-5 16:18
我觉得万宝龙名字很好啊,没什么俗气的地方。
作者: duanjiaqin    时间: 2008-11-5 16:27
比香港的翻译得好
作者: fxchina    时间: 2008-11-5 16:30
其实比起万宝龙这个名字,我觉得把Meisterstück翻译成“大班”更难接受。。。
作者: 滑楼梯    时间: 2008-11-5 16:39
80年代的时候,我看一本杂志叫《世界博览》,那会儿的翻译就是 勃朗峰
作者: DEVAN    时间: 2008-11-5 16:42
原帖由 floating_point 于 2008-11-5 08:11 发表
勃朗峰还可以,

类似翻译还有宝马,俗


宝马,这是我听到过最好的译名!“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花满路”!
作者: jimhgh    时间: 2008-11-5 16:55
原帖由 alex_chen 于 2008-11-5 15:48 发表
记得上学的时候看港版的篮球杂志,乔丹翻译成米高-佐敦,让我晕了好久


我正和你相反,我当时看到 乔丹的翻译,晕了好久~
我奇怪为什么Jordan的dan翻译成 丹,而Zidane 的dane翻译成 达内,那个e发音的吗?双音节的?
作者: 雾月    时间: 2008-11-5 16:58
标题: 回复 40# 的帖子
不是,宾利是英国车,奔驰是德国车
作者: fxchina    时间: 2008-11-5 17:03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5 16:55 发表


我正和你相反,我当时看到 乔丹的翻译,晕了好久~
我奇怪为什么Jordan的dan翻译成 丹,而Zidane 的dane翻译成 达内,那个e发音的吗?双音节的?


Jordan, 英语直接音译普通话,乔可能要商榷,dan确实应该是“丹”啊,至于Zidane,那个e,法语恐怕确实是要发音的,齐达内翻译的也不错。
作者: 鸟    时间: 2008-11-5 17:33
原帖由 artichoke 于 2008-11-5 11:38 发表
日本笔翻译时还都挺有意思的,sailor 写乐,pilot 百乐

百利金也都是用的俗字
以前叫倍利看,还好把名字改了,不然让那乌鸦看好了就永无翻身之日了
作者: 韦伯猫    时间: 2008-11-5 18:13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5 16:55 发表


我正和你相反,我当时看到 乔丹的翻译,晕了好久~
我奇怪为什么Jordan的dan翻译成 丹,而Zidane 的dane翻译成 达内,那个e发音的吗?双音节的?


同问,齐达内实在是翻译的太认不出来了。
作者: 张学友    时间: 2008-11-5 18:34
万宝龙名字绝对不差
作者: headfan    时间: 2008-11-5 18:59
原帖由 lethehome 于 2008-11-5 11:55 发表
国内是音译多 香港是意译多 什么声宝(夏普) 新力(SONY

也是音译
作者: tahoe    时间: 2008-11-5 19:02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16:17 发表
翻译的时候可能也要考虑避免一些不太好的联想

白朗峰, 白癜风

作者: lethehome    时间: 2008-11-5 19:49
[quote]原帖由 C44C88 于 2008-11-5 14:37 发表


香港是100%的音译,不过是粤语罢了。这些全部都是标准的粤语发音。 [/quote
有意译的成分 而且不浅 大陆就是纯粹的音色了
作者: rogerius    时间: 2008-11-5 21:40
原帖由 fxchina 于 2008-11-5 17:03 发表


Jordan, 英语直接音译普通话,乔可能要商榷,dan确实应该是“丹”啊,至于Zidane,那个e,法语恐怕确实是要发音的,齐达内翻译的也不错。



贵论坛真的是太火爆了。才一天,这个帖子居然到了70多楼。
谢谢大家这么热情讨论。

zidane的e是不发音的,所以译成齐丹更像。
法文的单词末尾的e一般都不发音,除非带有一个像是拼音声调的符号,那表示要发音。
作者: 言凡    时间: 2008-11-5 21:53
其实这个牌子现在的走向本身就不能免俗。
作者: rogerius    时间: 2008-11-5 21:55
原帖由 chujiangch 于 2008-11-5 15:57 发表
楼主觉得贾宝玉,林黛玉俗不俗呢?
又是宝又是玉的
聊斋俗不俗呢?
古代人那么多名啊,字啊,号的,书房又起那么多名字
文皱皱的
俗不俗呢?
名字而已,何必那么计较呢
越计较的人才越俗呢
呵呵
探讨探讨:v ...


我感觉这两个名字并不俗。宝玉是大俗大雅的一个名字,和文中的题眼,那块石头有直接的关系,不起这样一个名字是不行的,这红楼梦的原文有解释,更关键的是这个名字用来干什么:这不是一个译名,他们也不需要靠这个名字来说明他们家里很富,到处是宝。
黛玉就不用说了,一个黛字境界全出。
如果万宝龙这三个字里有一个字能出境界,我也不抱怨了。

古人名字多或少,不是俗不俗的关键。名字多不代表俗套,比如白居易、白香山、白乐天系列;李白、李太白系列等等,每一个都饶有趣味,有文化内涵。名字少也不代表不俗套,很多人被起了一个俗套的名字,长大后觉得不满意,只好重新改,这种事古往今来都有。比如孙中山,以前叫孙帝象,不太符合革命者的形象,族谱里叫孙德明,有点大众化,不是很醒目,最终改为庄敬自强意味的孙文。前人是很重视姓名,尤其当名为族里所取不易改动时,特别注意可以自由发挥的“字”,一定要表达志向,不落俗套。

至于计较名字是否俗套,当然是见仁见智啦。我个人认为还是有点意义的。毕竟细节决定成败么。何况名字还不是细节。
楼上不是有些老大们说 montblanc果然已经越来越走向俗套了吗,不知道是不是在名字带来的潜意识支配下,在大中华地区的经营策略给人这样的印象。

刚来,只看到最后几楼的回帖,就此匆匆回复
作者: rogerius    时间: 2008-11-5 22:05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5 15:34 发表
Montblanc以前的翻译是叫 勃朗峰 的,我以前看《读者》里面介绍全球知名品牌的文章,读到过这个品牌,印象很深。
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翻译成 万宝龙  了。估计是香港人译的,因为 勃朗峰 用粤语读起来非常怪 ,特别 ...


我很支持就翻译成勃朗峰,信达雅都有了。
一看就让人想到阿尔卑斯山,不会和香烟或乡镇企业产生联想。

当然,粤语是一种很好听很有趣的语言。
我并不是不懂粤语,否则我怎么会知道万字读man的?
我也很清楚,粤语、客语、闽南语、包括部分赣语、潮州话等等,和中古汉语的音韵系统很接近,因此用这种方言念唐诗宋词才能做到真正押韵。这些方言保留的唐宋正音汉语成分远比普通话更多。
这些我都很清楚。

但现在问题有两个:
1是,品牌名称既然在大中华地区统一推出,那么面向的群体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群都是官话区(包括北京官话和任何其他非北京的官话,比如扬州或南通的江淮官话)。我总觉得一个译音让百分之八十的人读得不像原文,这似乎不是好的译音。就比如大陆地区很少有人把Beckham读成“碧咸”,虽然“碧咸”是个极佳的翻译,在粤语里。
另外,剩下那百分之20不见得都是粤、客语或闽、潮语地区。如山西的晋语、江浙的吴语、湖南的湘语,都不一定把“万”读man。 比如, 吴语分文白异读,其中的文读大部分已经把万字读成v-声母开头的了,和m-又不搭界了。

2,即便粤语追求音近,也可以考虑换一下别的字。何必一天到晚总是龙啊万啊,总像是黑社会那几个帮派之间“龙帮”系列或“万哥”??比如“碧咸”这两个字就看起来很新奇嘛,完全可以考虑换几个字。

匆匆回复。谢谢大家探讨。
作者: 剪子    时间: 2008-11-5 23:31
广东话好多发音写出汉字,就跟中国其它地方土话写出来一样没人看得懂。区别就是在于经济是否发达和影响力了。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恐怕在北方的我到现在也没听说过“碧咸”,最多也就是相声小品里调侃一下罢了。

万宝龙 和 宝马 都是听都来很舒服的名字。觉得俗,恐怕是因为这品牌本身给人的印象了,就好比日本车,叫什么名字都有人不买。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8-11-5 23:36
也许可以叫忙特不懒得
作者: fxchina    时间: 2008-11-5 23:40
还是觉得,要说万宝龙开始给人的印象俗气的起源,绝对是“大班”这个翻译。

Meisterstück/ masterpiece 值得本来是大师之作/杰作,很有艺术气息吧,结果被香港人翻译成了大班,大班什么意思,大家不太清楚的可以去百度一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329815.html?wtp=tt
哈哈,原来是洋行的经理。于是,从大师之作变成了商行的老板,嘿嘿,铜臭味就是这么出来的。

很不幸的是,万宝龙的产品的精髓,恰恰是这个大班。。。
作者: jimhgh    时间: 2008-11-5 23:43
原帖由 benben 于 2008-11-5 23:36 发表
也许可以叫忙特不懒得


        哎呀~笑死我了~
作者: jimhgh    时间: 2008-11-6 00:17
香港的胡乱翻印的印象,我觉得最开始是因为港人对 好莱坞电影 的 中文译名 的翻印。我记得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原名叫《Pretty Woman》,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那部《风月俏佳人》,当时的港译是《麻雀变凤凰》,晕倒~
我觉得港译多少带点香港的无厘头文化和港人的开放的创造性思维。

说到语言的发音,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一个现象,令我感觉非常别扭。借此跟大家分享和探讨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现在一些一线城市的年轻白领一族,非常非常喜欢说话时候夹带几个英文在里面,我听起来感觉很怪里怪气。也许由于自己懂粤语和经常接促香港(广东)文化,总感觉 普通话+英文 和 粤语+英文 就不是一个味,而且差蛮多的,但怪在哪里一下子分析不出来。我自己的总结是:第一 普通话的发音主要是靠舌头和嘴唇的变化,而粤语的发音是靠 喉咙和腹腔,所以普通话+英文的连贯性没有粤语好;第二 香港是殖民文化,英文可以说是他们的母语,普通话为什么要学人家说话,夹英文在里面,我想来想去想不懂,不知道是不是时尚~
作者: magicgogo    时间: 2008-11-6 01:02
第一次听万宝龙的时候就联想到劳力士
入坛几个月以后听习惯了
龙不算是个纯粹的书写工具品牌
更喜欢鸟

刚看了这个老贴,还是学习了~
http://www.penbbs.com/viewthread.php?tid=13819&extra=&page=1

[ 本帖最后由 magicgogo 于 2008-11-6 02:00 编辑 ]
作者: mr_chenlei    时间: 2008-11-6 01:59
原帖由 fxchina 于 2008-11-5 16:30 发表
其实比起万宝龙这个名字,我觉得把Meisterstück翻译成“大班”更难接受。。。


深有同感!

我倒是觉得“万宝路”这个译名虽然算不得上乘,但也不算糟糕。但是“大班”这个译名真的是太俗了!可以想见,1960年代的香港,经济刚刚发达起来,有那么多暴发户,出现这样的译名肯定与当时的商业文化氛围是密切相关的。现在既然已经约定俗成,就不好改了。
作者: 竹中客    时间: 2008-11-6 02:17
原帖由 fxchina 于 2008-11-5 16:30 发表
其实比起万宝龙这个名字,我觉得把Meisterstück翻译成“大班”更难接受。。。

我倒觉得要是直译成大师之作更不爽
作者: mr_chenlei    时间: 2008-11-6 03:35
原帖由 竹中客 于 2008-11-6 02:17 发表

我倒觉得要是直译成大师之作更不爽


当然不能直译。这又不是科学论文,务求精确。文学作品、商标名称翻译,讲求的是“信、达、雅”。而商标的翻译,还要考虑足够地醒目、吸引人。比如著名的美国医药保健品制造商 Johnson & Johnson 翻译为“强生”,Benz 汽车翻译为“奔驰”,既与原文谐音,字面意思又非常贴切于商品的功能,叫起来又很响亮、上口,是非常经典的商标翻译范例。

至于对所谓“港译”的看法,我也认为一般的港译是比较烂(在此声明,我是广东人,但是生长在山东,大学毕业后又在北京工作、生活至今达15年之久,粤语与国语同样流利),但是不可一棍子全部打死,有一些译法还是很经典的,比如:

McDonald,麦当劳。吃的面包、汉堡包是麦子做的,想吃?那就应当劳动!呵呵!粤语发音与英文极其相似,文意很贴切,社会意识导向也很正面、积极。有意思的是,原本翻译为“麦当奴”,意义上就差很多了。后来改成了现在的译名。

Hennessy,轩尼诗。粤语发音很接近,字面也给人很浪漫、轩昂的感觉!

Lexus,凌志,听起来很积极、振奋!

Canon,佳能,幸亏没有直接译成“加农”,让人想到大炮!

Menolta,美能达,相当贴切。

Pfizer,世界顶级制药公司,译为“辉瑞”。

犀飞利,原文Sheaffer,虽然看起来译得不算高明,但是非常醒目,叫起来很响亮,商业效果很好。“犀利”这个词,在广东话里是“厉害”的意思,“犀飞利”是“非常厉害”,很地道的粤语词汇。
作者: mr_chenlei    时间: 2008-11-6 03:45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6 00:17 发表
香港的胡乱翻印的印象,我觉得最开始是因为港人对 好莱坞电影 的 中文译名 的翻印。我记得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原名叫《Pretty Woman》,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那部《风月俏佳人》,当时的港译是《麻雀变凤凰》,晕倒~
...


这位朋友说“英文是香港人的母语”,我不同意。在香港,英语的地位仍然是外来语,人们日常交往还是用自己的母语——汉语粤方言。只有在港英时期,政府工作人员在办理一些公务时(“一些”,不是“全部”)会用英语。回归以后,国语和粤语是绝对的官方语言,只有司法界还在沿用英语。

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华人,只有新加坡人。在新加坡,英语占主导地位。
作者: 微吾斯人    时间: 2008-11-6 05:35
万宝龙就是伴随铜臭的,鸟笔也不喜欢,还是用我的PAX吧,同样来自德国,价格公道,品质也不错,适合国人使用,做人要低调.
作者: slaoao    时间: 2008-11-6 06:51
原帖由 微吾斯人 于 2008-11-6 05:35 发表
万宝龙就是伴随铜臭的,鸟笔也不喜欢,还是用我的PAX吧,同样来自德国,价格公道,品质也不错,适合国人使用,做人要低调.



貌似以前的“PAX托”。
作者: zippo12345    时间: 2008-11-6 06:57
Slaoao兄早
作者: slaoao    时间: 2008-11-6 07:33
原帖由 zippo12345 于 2008-11-6 06:57 发表
Slaoao兄早


ZIPPO兄早。

讨论MB中文翻译,应该考虑历史背景。
小弟愚见:

1,万宝龙是香港翻译,是为将白话和英语的人准备的,根本没考虑普通话的发音。
2,普通话在香港一直是弱势,60岁以上的很少人懂,40岁以上很不标准,20岁的后生有点吃力,白话词语用普通话音。
3,以现在MB产品的定位,”万宝龙“不是为酸文人准备的,不关心文雅什么的。尤其在中国,看看MB在大陆的代言人,李能和凯齐比吗?
作者: jimhgh    时间: 2008-11-6 08:27
原帖由 mr_chenlei 于 2008-11-6 03:35 发表
“犀利”这个词,在广东话里是“厉害”的意思,“犀飞利”是“非常厉害”


陈兄也来啦
笔名的翻译,Sheaffer的翻译我反而觉得有点太高调了,哈哈。鸟的 百利金 翻译的也不咋地,我记得原来的译名好像是 百利勤 ,kan 翻译成 勤,还可以接受,翻译成 金,我是怎么也想不通。
作者: altayman    时间: 2008-11-6 08:30
"大班"的翻译,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作者: wolf_bund    时间: 2008-11-6 10:03
标题: 楼主说得极是
万宝龙的译名的确俗腻,虽然用粤语发音,的确还接近原文的法文读音。49年之前,中国的商业中心在上海,所以那时候的品牌译名多从沪语的发音,如派克、华特曼,但那时的译名一般还比较雅致。49年以后,香港成为商业中心,品牌译名一是多从粤语的读音,这倒没什么不可以,但有的俗不可耐,如“万宝龙”、“万得派”、“百利金”,有的则是寡淡无味,如“瑞士卡达”。

的确,电影的译名可能更好说明问题,Waterloo Bridge在沪上译作“魂断蓝桥”,成为绝译。放在香港,也许会被译成“玉女情史”或“街头鸳鸯之殉情”。
作者: shanmao2001    时间: 2008-11-6 10:0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gato    时间: 2008-11-6 10:08
哪里都有好和不好 谁说了算? 呵呵
只希望那些踩粤语的就别再强调自己是广东人了 面子是别人给的……
粤语的精髓:言简意赅
看看陈永泉和李金斗的段子8
孰是孰非 天下大同
作者: 旧王孙    时间: 2008-11-6 10:34
原帖由 mr_chenlei 于 2008-11-6 03:45 发表


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华人,只有新加坡人。在新加坡,英语占主导地位。


新加坡华人也没有将英语作为母语,母语还是中文(他们叫华语)。

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英语只是四大官方语言之一,在理论上的官方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当然,由于英语的国际地位还有新加坡不同种族间的交流需要,英语的实际地位是主导地位。

新加坡的学校里有母语课(mother tongue),是必需的,各个不同种族的孩子都要修自己的母语,当然,这个和上学成绩好坏就一样了,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好,毕竟日常生活还是英语主流。

在新加坡以英语为母语的,恐怕只有欧亚混血和白人
作者: alex_chen    时间: 2008-11-6 10:52
原帖由 jimhgh 于 2008-11-5 16:55 发表


我正和你相反,我当时看到 乔丹的翻译,晕了好久~
我奇怪为什么Jordan的dan翻译成 丹,而Zidane 的dane翻译成 达内,那个e发音的吗?双音节的?


哈哈,老兄从汉语拼音角度上想想Zidane
作者: mr_chenlei    时间: 2008-11-6 12:28
原帖由 gato 于 2008-11-6 10:08 发表
哪里都有好和不好 谁说了算? 呵呵
只希望那些踩粤语的就别再强调自己是广东人了 面子是别人给的……
粤语的精髓:言简意赅
看看陈永泉和李金斗的段子8
孰是孰非 天下大同


你指的是我了?如果你认为我是在“踩”粤语,那你根本就没有认真看我的帖子。我的评论是中性的。香港的一些商业性译名是比较烂,但我后面也举例说明一些港译是非常经典的!

第一,我是广东人,我当然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母语,爱自己的文化之根。第二,香港只是粤方言区的一小部分,不能代替广大的粤方言区。第三,一些较为俗气的世界名牌译名多数出现在香港经济开始腾飞的1960年代,是一个暴发户层出不穷的年代,当然对其评价必须坚持“历史原则”,不能脱离当时的商业文化环境,这些在前面的发言中,我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

所以,拜托你先读懂别人的发言。我说的是不要片面,“不要一棒子打死”。

粤语的美感,最集中地体现在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古汉语语音、构词、语法方面的原貌。粤语的先声,是秦统一后派驻岭南三郡的戍卒所操的秦、楚方言,其最终定型是在唐、宋时期。许多唐诗、宋词,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念已经完全不对仗、押韵了,但用粤方言念则完全对仗、押韵,就是实证。

最能体现粤语的美感的,就是粤语音乐作品,一是传统的粤剧、粤曲,再就是现代的粤语流行歌曲。粤语的9个声调、富有弹性的入声,配合7个音符,组成非常优美的曲调。再看歌词,无论传统粤曲,还是现代流行歌曲,那古汉语式的用词和句式,都能够让人感受到很强的文采。

[ 本帖最后由 mr_chenlei 于 2008-11-6 13:42 编辑 ]
作者: mr_chenlei    时间: 2008-11-6 12:35
对于包括商标翻译在内的商业性名号翻译,的确有其自己的规律,不能完全用文人的眼光去评判。商品本身的目标客户群定位起了最关键的作用。

所以,对于一个商品、商号的译名是否“好”,不同的群体当然会“见仁见智”,一点都不奇怪。

但是,的确有一些公认的、非常成功和经典的范例。同时,也会存在一些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反面范例。比如我前面举过的“麦当奴”和“麦当劳”,仅仅改了一个字就有天壤之别!
作者: kong2dai    时间: 2008-11-6 12:41
香港人的确很自我。翻译都是按照白话翻的。在他们的 眼里,根本没有普通话。

奔驰这么好的名字,到他那叫“平治”,我日,直接想到药膏。

罗纳尔多这么琅琅上口的名字,到他那叫“朗拿度”,音是没错,但感觉实在太土。

总结:香港人根本不晓得什么叫“信达雅”,只要音对即可,至于文字的含义嘛,不知道,没感觉。
香港人实在太tmd没文化了。所以,香港人拍出那种“赤壁”电影就可以理解了。
作者: kong2dai    时间: 2008-11-6 12:43
标题: 回复 102# 的帖子
偶实在很喜欢你的 黑虎鱼,哈哈
作者: benben    时间: 2008-11-6 12:44
楼上的兄台太片面了, 从粤语的角度来说, “平治想不到药膏,“朗拿度感觉也不会土;

很多人根本不了解香港就说香港人没文化, 其实从平均水准来说,两岸三地, 就数大陆最没文化.
作者: mr_chenlei    时间: 2008-11-6 12:50
原帖由 旧王孙 于 2008-11-6 10:34 发表


新加坡华人也没有将英语作为母语,母语还是中文(他们叫华语)。

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英语只是四大官方语言之一,在理论上的官方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当然,由于英语的国际地位还有新加坡不同种族间的交流需 ...


我原话说的是“将英语作为‘母语’的华人”,是将“母语”二字加了引号的。可能你没有理解我的真实意思。

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华语和马来语。这与你所说的“新加坡的国语是马来语”的情况完全不符。马来人的人口占少数,70%的人口为华裔。

作为一个英联邦国家,英语在3种“官方语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的经验是,在新加坡,大街上遇到一个人,他(她)会先与你说英语,在确认对方也是华人后,才改成华语。但是在日常交往中,英语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且常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家庭里,父母与儿女之间交流完全“各说各话”——父母对孩子说的是华语,孩子与父母对话却完全说英语(当然他们完全会说华语,只是平时很少说而已)。

这与在香港的情况完全不同。在香港,人们日常交流完全用粤方言,只是其中会偶尔穿插一点英文词汇或者英式粤语词汇。

[ 本帖最后由 mr_chenlei 于 2008-11-6 13:44 编辑 ]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