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笔论坛

标题: 政协委员称农村孩子该种地 不鼓励读大学 [打印本页]

作者: mqw    时间: 2011-3-9 15:03
标题: 政协委员称农村孩子该种地 不鼓励读大学
啥也不说了 自己去看网易新闻 http://edu.163.com/11/0309/07/6UMI1FOO00294IJ5.htmlhttp://edu.163.com/11/0309/07/6UMI1FOO00294IJ5.html
作者: robinsh    时间: 2011-3-11 10:32
龙生龙凤生凤领导的孩子会打洞
作者: robinsh    时间: 2011-3-11 10:33
网页已经被屏闭了 还好太祖生在万恶的旧社会
作者: koo    时间: 2011-3-11 11: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50mm看世界    时间: 2011-3-11 11:09
不过话又讲回来,大学毕业的还真的不如会养猪的。。。。前几天看到有个农学院的教授跑到乡下养猪,肉卖差不多一千块一公斤
作者: aro    时间: 2011-3-11 11:12
政协委员是从南北朝穿越来的吧,姓什么啊,崔卢李郑还是王谢桓庾啊。
作者: aro    时间: 2011-3-11 11:35
农民的儿子可不可以当老大,两千多年前,刘邦给出了一个坚决而肯定的回答!

农民的儿子可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当官改变命运,一千多年前,杨坚试着帮助来回答,李世民悲愤的继续帮忙来回答,直到赵匡胤帮着给出了一个坚决而肯定的回答!

欧洲日本伊斯兰在若干年后陆续而坚定的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今天的中国政协委员尝试着say no......
作者: Edinburgh    时间: 2011-3-11 12:07
http://edu.rednet.cn/c/2011/03/09/2199364.htm
在这儿还可以接着看
网易给删除了。。。
作者: Edinburgh    时间: 2011-3-11 12:13
网易你删什么呀,怕什么呀?怕老虎咬你屁股?
放心 那才是真正的纸老虎,到了外面都是个一个个蔫货,被人用鞋扔。
作者: 笔神    时间: 2011-3-11 14:47
行行出状元
作者: 洗心堂主    时间: 2011-3-11 15:17
两边都极端了些。

鼓励自由流动,学而优则仕也好---------不行回家种地也好;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无非就是耕读二字,做工经商还属下层。
作者: blv2    时间: 2011-3-11 16:44
好一朵美丽的那啥花
作者: w540702077    时间: 2011-3-12 09:52
看来政协素质有必要提高了……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1-3-15 09:35
回复 4# koo


    本来就不是科举制呀,天朝开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实行准中正制,其实就是帮会的派系引荐模式。我很希望天朝有一天也能进步到科举制。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1-3-15 09:53
“两会”的说法本来就很滑稽。如果说“代会”至少在单方表面陈述上是权力机关,那么这“症会”算什么东西呢,最多只是个清客们的娱乐会所罢了。
作者: 还是外行    时间: 2011-3-15 09:55
不必较劲。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
政协创立的初衷就是一个不分党-派、政-见的协商机构。本来就不该强求委员遵从统一的模式达到多高的政-治素养。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说明政-协开始摆脱好好先生,功能有所恢复。×一代或×二代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诉求了。
作者: 还是外行    时间: 2011-3-15 10:08
回复 7# aro

李世民怎么成农民之后了?唐高祖李渊是隋朝的将军吧?趁隋末之乱上位的。李世民是李渊和窦太后之子吧?
曾被李世民骂成“乡巴佬”的名臣魏征有可能是农民之后,没考证过。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1-3-15 10:14
回复 16# 还是外行


    我一直以为只有外国人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呢!
“症会”设置的初衷是作为“统战”道具的,“统战”就是“公关”,是一个安置和笼络摇摆不定的具有一定社会能量的势力中的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名誉机构。
作者: 还是外行    时间: 2011-3-15 10:25
回复  还是外行


    我一直以为只有外国人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呢!
“症会”设置的初衷是作为“统战” ...
御风行 发表于 2011-3-15 10:14


呵呵,河蟹河蟹,不是误会,官方说法罢了。
不过政协早期还是很敢说话的,罗隆基好像说过让太祖高皇帝和帝党下野的话,结果自己“下去”了;张伯驹也类似,讽刺的是,那些言论在当时多数中国人看来确实十恶不赦的……
因此能让图章和应声虫发声,也是进步。不同意他们的话,但有人敢“乱说话”了,还是 好事。
作者: aro    时间: 2011-3-15 10:40
回复  aro

李世民怎么成农民之后了?唐高祖李渊是隋朝的将军吧?趁隋末之乱上位的。李世民是李渊和窦太 ...
还是外行 发表于 2011-3-15 10:08


你没看明白,后面几个都是用的“试着帮助”。是说的这几个皇帝帮着让农民的孩子也有机会出人头地,而不是说的这几个皇帝出身平民。首段说的是平民出身可以当皇帝,第二段说的几个皇帝怎么努力来让平民出身的也能当官。

隋文帝首开科举。唐朝时士族势力依然强大,以至于唐太宗作了种种努力来改变,直到宋朝才彻底消除士族的影响。当然,从隋文帝开始的皇帝这么做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但客观上也令平民出身的也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作者: 还是外行    时间: 2011-3-15 10:52
你没看明白,后面几个都是用的“试着帮助”。是说的这几个皇帝帮着让农民的孩子也有机会出人头地,而不 ...
aro 发表于 2011-3-15 10:40


呵呵,老糊涂了,没看明白,抱歉。确实,李世民在那个年代就能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给所有人创造机会,又宽宏大度,确实是一代明君。
作者: aro    时间: 2011-3-15 11:18
本帖最后由 aro 于 2011-3-15 11:26 编辑
呵呵,老糊涂了,没看明白,抱歉。确实,李世民在那个年代就能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给所有人创造机会,又 ...
还是外行 发表于 2011-3-15 10:52



他那是没办法。社会上只认出身,不管你是不是皇帝。你刚才说的那个魏征,性格硬吧,还不是要替自己的儿子张罗着找五姓女。把个唐太宗气得要死。李唐不是出自正统士族,而且胡风重,看看他家的开放乱伦气象就知道了,就算他家是皇帝,你正经清白的人家,谁愿意结这门亲啊,唐乌龟啊。社会上认的是汉魏高门魏晋旧族,因为诗礼传家继承的是正统汉风。李唐当初想攀五姓中的陇西李,人家又不认,一怒之下认老子当祖宗,成了个笑话,颁布的《氏族志》被讥笑为“勋格”。习惯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不是靠行政手段能强行一时半会改变的了的。

直到唐德宗,他还感叹:“吾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如崔卢耶。”唐人并不认为娶皇帝女儿光荣,而是要娶五姓女。看唐人小说,结尾时为了表现主人公的人生成功,往往都加一句“娶清河崔氏女”“娶范阳卢氏女”之类的。这就是当时人观念中的成功标志,否则,再怎么样也是遗憾,和后来的娶皇帝女儿完全不同。唐朝的薛元超,一辈子富贵过人,当宰相,娶的是郡主(唐太宗的侄女),他还是感到遗憾,娶到皇室女算不了什么,娶不到五姓女那才叫遗憾,看他说的---“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唐朝每个皇帝都变着方的抑制士族势力,但有唐一代,算算看,士族出身的宰相还是占绝大多数,这个皇帝都是奈何不了的。

这种境况,直到朱温大杀一通,到了宋代才有了根本改变
作者: aro    时间: 2011-3-15 11:21
所以说皇帝这么做,也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李唐虽然不是出身平民,但他们家的出身在正统汉人士族里是被看不起的,所以他们家坚定不移的实行着抑制士族的政策,饶是如此,收效甚微。
作者: aro    时间: 2011-3-15 11:45
本帖最后由 aro 于 2011-3-15 11:46 编辑

不过也不能一味的说士族不好,要结合时代来看。在当时,士族的确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是保存文明火种保存知识的力量。当时纸张不普及,知识也就不普及,直到唐朝,纸张还是很珍贵很奢侈的东西,那些门阀士族,就是靠门风治学传家的,有的家族专治《诗》(诗经),有的专治《书》(尚书)等等等等,只有靠他们,文化才能传承下来。

朱温杀光士族,结果搞得中国半个多世纪文化凋敝,到宋初,宰相赵普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当时文化凋敝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不过宋朝时造纸术得到了极大提高,纸张普及了,所以知识迅速传播开,因此士族势力才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平民也有机会受教育。

什么东西都要结合时代来看,不能片面否定。在宋前,士族的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贡献的。只有到了造纸术提高才会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社会结构甚至经济结构的。

所以小平同志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举双手拥护!

至于到了现在这个科技昌明的时代,还要抑制农民的孩子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那只能说是该死了。。。。。。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1-3-15 11:47
回复 23# aro


    是的,科举本身也有抑制能掣肘皇族的其他豪门大族的用意在里边,不过那可不是“文革”或者“打黑”式的临时猛折腾,而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制度性变革,客观上在调和社会矛盾、促进人才培育和使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
作者: aro    时间: 2011-3-15 12:23
回复  aro


    是的,科举本身也有抑制能掣肘皇族的其他豪门大族的用意在里边,不过那可不是“文革” ...
御风行 发表于 2011-3-15 11:47


第一,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到那一步之前,就算不是白搭也是收效甚微。隋唐搞了那么多年,还是消除不了士族的影响力,绝大多数宰相都是士族出身,因为有资格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就那么些,就算搞了科举,选出来的也还是那些人。在造纸术提高之前,依然在那一小堆人里面打转。你也不能杀光他们,否则一你失人心,政权长不了,二你没法治国,你杀了他们也没懂行的给你当官了,你就算讨厌他们,治国还是要靠他们,三杀光他们,文化也凋残了。朱温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只有当科技发展到那一步,什么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你看宋朝的科举就顺顺当当,平民化,因为普通人受教育都没问题了。

第二,什么东西都有利有敝,社会结构转变为平民社会也更有利于皇帝集权,大家都只对一个人效忠了,而且没有了对皇室掣肘的豪门大组的力量。什么人,因为没有地方势力的支持,当完官也就完了,而且皇帝想换掉你就换掉你,不需要那么多顾虑,平民社会下,地方势力没有独立的经济力量,你顶多就是个大地主,不像原来士族有连州跨郡皇帝都要忌惮的势力。其实民主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希望诞生在贵族社会中,欧洲就是封建社会(与集权社会概念对立),是贵族社会,贵族有独立的经济,因此有独立的军队等等,就有和国王讨价还价的余地。民主的本质是妥协。妥协是要有实力人家才会和你妥协,否则谈都不要谈。平民社会中,只有皇帝有绝对的实力,不必有太多顾忌,所以可以集权。贵族社会中,就要有妥协了,才有了商量,民主的思想。平民社会看着平等,但也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诞生民主的希望
作者: 御风行    时间: 2011-3-15 12:36
回复 26# aro


    在技术条件具备的环境下,当然是科举制比中正制进步。这属于一个涉及社会公平和持续发展的666人事制度和社会管理方法方面的问题,至于西欧那样的封建制好还是大一统的帝王专权制好,属于更大范围的政治结构制度问题了吧。
作者: robinsh    时间: 2011-3-15 16:44
楼上看了半天其实讲到底我们PI民所求无非公平两字而已 为什么那么多农村的孩子一定要考大学进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相对”公平。
作者: 纸老虎    时间: 2011-3-18 17:15
网易你删什么呀,怕什么呀?怕老虎咬你屁股?
放心 那才是真正的纸老虎,到了外面都是个一个个蔫货,被人用鞋扔。


关纸老虎什么事啊 我是打酱油路过的
作者: SDJXGG    时间: 2011-3-18 19:29
正斜委员嘛!
作者: dlzhao1949    时间: 2011-3-20 08:24
其实不上大学照样可以当老大,这在中国历史上已经不乏先例了!




欢迎光临 钢笔论坛 (http://pe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