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559型钢笔

钢笔论坛

 找回密码
 论坛注册(注册原因请填:钢笔)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lade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暂时不上水的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7-10 03:36 | 只看该作者
传统文房中有些专门的“清供”,无有大用,也非为炫富,只是增添生活情趣,所谓追求“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

中国文人求的是“清”,清供就是为了“供养心中一点清气”。

很多东西看似表面上无关,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错,长期潜移默化陶冶性情,自能慢慢增进赏鉴,也可有助于选购物品。董桥和徐浩峰有两篇文章写得不错,相关部分转引一下,相信或有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1-7-10 03:37 | 只看该作者
英国首相的礼物
董桥


饱读英国文章大家蓝姆Charles Lamb的前辈多得很。少年时代在南洋拜识的王念青先生是留学荷兰的建筑师,在英国也住过好些日子,常说诗歌读济慈,小说读毛姆,散文读蓝姆,我的第一本《伊利亚随笔》是他送给我的小开本:「别着急,」他说。「闲时慢慢读,慢慢学,图的只是心中供养一点清气!」念青先生毕竟是大富大贵的人了,看书只为消遣,从来不做学问,书房里几架子线装书洋装书天天午后抽出几本在书房门外的小花园里闲读,吃完荷兰点心喝完咖啡抽着香烟接着读。「人老了不想补读未读之书,只想重读已读之书,」他笑起来很像胡适。六十年代在香港拜识的申石初先生也饱读蓝姆,字咀句嚼,索隐探赜,光是读书笔记随时印得出上下两册注疏琐论,而且担保满纸清芬。老上海圣约翰的英文功底石烂海枯用不尽,天生语言文字敏感度又灵巧得神奇,一字一句经他点破,血脉贯通,排毒散瘀,我至今受用不完。可惜怎么劝都劝不动他多写多登多出书:他不在乎俗世里这些俗缘,情愿窝在软皮沙发上抽着烟斗跟我们三两晚辈闲谈蓝姆那一代文人的掌故。「清代有一种白玉腰牌不刻画不刻字,玉质上好,框纹精致,叫平安无事白玉牌,」申先生说。「蓝姆文章正是平安无事白玉牌,笔头无事,笔底温润!」

熟读《伊利亚随笔》和《伊利亚随笔末辑》和蓝姆书信集的还有蔡思果先生。早年香港大学教授白伦敦Edmund Blunden是英国著名诗人,是研究蓝姆的权威,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随笔末辑》全注本是他编的,Frederick Page加注,跟O.C.William编注的第一辑《随笔》都是极珍极善的版本。蔡先生跟白伦敦相熟,读蓝姆偶有疑难随时请教教授,工余不但翻译过《伊利亚》里几篇心爱的散文,平日写文章也爱提蓝姆,爱说他跟蓝姆有一点相似,都是苦学青年,十六岁辍学做了商行小职员。蔡思果性情又古素又仁厚,他说读蓝姆他往往感慨再三:五四以来,中国说蓝姆的人多而至今没有蓝姆文集中文译本;读通蓝姆不容易,中国文坛至今无法受他影响;英美日渐冷落蓝姆,蓝姆迟早剩个空名,真是时代的悲剧!我大胆告诉蔡先生说我不这样想。我读文学作品翻译本向来不很放心,懂得原文的情愿读原文,原文看不懂只好自叹缘悭;个人可以受无数作家影响,文坛不必也不可受任何作家影响,篇篇蓝姆风,文坛变祭坛;读书风气翻新,英美冷落蓝姆,世界冷落蓝姆,我倒故意私淑蓝姆,集藏蓝姆,那才更矜贵更稀珍。蔡先生听了瞪大眼睛说:「你到底比我年轻得多,孟浪!」三年前蔡先生下世,我写文章说我读了思果才用心读蓝姆,客居英伦那些年我还苦苦集藏各款版本的《伊利亚》。那是实情。在加州,在巴黎,在伦敦,几家卖昂贵旧书的书店里我都遇见过皮面精装的蓝姆全集,总是嫌贵嫌重不敢买。前不久书商朋友庄士敦说英国George Bayntun书库里找出一套一九○三年J.M.Dent & Co.出版的《The Works of Charles Lamb》,William Macdonald主编,还在卷首写了长文〈General Preface: A Discourse of Editions Past and Present〉,全套十二册,C.E.Brock画插图,"Bumpus Ltd. Binders. Oxford St W"手工羊皮烫金精装。我看了Bayntun寄来的彩照,一百多岁的老古董每一本都保养得漂亮极了,第一卷扉页是当过英国首相的Herbert Henry Asquith的亲笔签名,全套送给Robert John Strutt,Bayntun图录说明说那也许是阿斯奎斯当财相时期送给史特拉德的结婚礼物。

阿斯奎斯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是牛津毕业的大律师,自由党人,一生极力宣扬自由贸易,一八九二年任内务大臣,一九○五年任财政大臣,一九○八年任首相,一九一六年一次大战还没打完就下台,封牛津与阿斯奎斯伯爵,晚年清贫,写回忆录写战争史写国会史为生,后人有的当电影导演有的当明星。史特拉德是第一个证实大气中存在臭氧ozone的剑桥物理学家,学术成就斐然,著述三百多篇论文,是第四代Baron Rayleigh,潜心研究夜空光谱得了「气辉瑞利」The Airglow Rayleigh名号。他一九○五年娶Lady Mary Hilda Clements为妻,这套《蓝姆全集》阿斯奎斯首相题的是"R.J.Strutt, from H.H. and Margot Asquith, 6 July 1905"。出处好,品相好,价格好,全套从英国迁来我家那天恰恰是二○○七年七月六日,离阿斯奎斯题识整整一百○二年。记得念青先生有一天坐在客厅里教我辨认明清瓷器,老先生越说越起劲,先是回忆他在欧洲买古瓷的趣闻,忽然又想起《伊利亚》里那篇〈Old China〉,他说蓝姆写古瓷竟然写到买旧书,他的堂姐回忆他们贫穷的年月买Beaumont and Fletcher戏剧集的往事,说蓝姆星期六晚上十点多钟敲门吵醒Covent Garden的老书商,催他点亮蜡烛找出那部对开本集子让他捧回家,一路上恨不得那部书再笨重一倍才好!" Now you can afford to buy any book that pleases you,"堂姐说,"but I do not see that you ever bring me home any nice old purchases now."念青先生一边背诵一边抿嘴微笑,窗外哗然洒下几阵热带的过云骤雨:「我这辈子不敢忘记这句话!」他浅呷清茶的温文风度也像胡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1-7-10 03:41 | 只看该作者
恍然梅兰芳
徐浩峰

“。。。。。。而梅兰芳首先是一个尤物。

   即便是当代的男旦,也有尤物之感,与他们接触,现实就破碎了。他们的生活用语保留了很多的戏词,管请坐叫“落座”,女旦们反而在口语中避免戏词,尽量跟时髦女大学生持平。男旦普遍有清爽之气,不单是女人的媚态,这点可以从扮演青年梅兰芳的余少群身上看出来。

    我分析,这是民国期文人对男旦追捧的根本原因,不是求同性恋,而是求“清”。在古代诗词、绘画中,“清”都是高品,为文人梦寐以求。这个结论,是我在查阅鸦片文献时恍然明白的,抽鸦片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如海洛因、摇头丸一样的强刺激效果,抽鸦片讲究有一根老枪,要借众生之力。

    枪是在烟馆里被千百人抽出来的,枪管内的烟油沉淀到一定火候,就会产生一种类似名茶而强于名茶的口感——抽鸦片还是求的一个“清”字。

    这种老枪一歇火就变味,只能留在烟馆,不能独享,是真正的民主,所以大富之家抽鸦片也是去烟馆的。鸦片、男旦、诗词、绘画在民国文人眼里是一样的,只看是好哪一桩了。

陈凯歌《风月》中的大少爷是个烟鬼,但他躺在家里床上就抽了,说明他还是个土财主家的孩子,并不会抽鸦片,结果把自己抽得心理变态、相貌如鬼——据此分析,陈凯歌是懂鸦片的,所以他也懂男旦。

    真的懂,《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智囊的袁四爷不是简单的同性恋,他是有审美的,对程蝶衣有一份敬畏之心,他在求“清”。作梅兰芳智囊的邱如白,则是个没文化、不懂戏的人,这是陈凯歌有意的设计:邱走七八步给母亲夹菜,用手接着菜汤;邱第一次见梅兰芳扮女人,就咽了唾沫。

    这类粗俗不堪的举动,贯穿全剧,他对梅兰芳没有敬畏之心,也没有情欲,只有占有欲,所以他会对梅兰芳指手画脚,干扰梅的生活。

    邱如白这个人物,显然不是来自梅兰芳的真实生活,没人对梅这么放肆。如果不是来自梅兰芳的生活,那么可能来自陈凯歌的生活——想到这点,我一下理解了,邱这个人物不是民国文人,而是个八十年代的艺术院校考前班的老师。

    八十年代艺术班的多数老师,被耽误了青春或中年,他们有艺术知识而无艺术素养,教着艺术却不懂艺术。他们给报考艺术院校的青年做辅导,看重的是成功率,如果教过的人考上了,便会将这个人当作自己的私货,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影响他,以代替自己的壮志未酬。

   偏偏他们又不太懂艺术,于是变得蛮横。跟自己的启蒙老师闹掰了——在我这代人身上是机率很高的事,问了八零九零的人,机率也高。有恩于你、水平低、对你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干预欲——这种老师,算上陈凯歌一代人,看来是长达三十年的社会现象,但在我们的电影里还没有表现过,陈凯歌作出了突破。

   纸枷锁是《梅》片一开始便确立的寓意,纸做的枷锁,可就是无法挣脱,这是内心的束缚。寓意深刻,可以泛指一切事,但在片中究竟指什么?

    京剧?怕不是,因为全片没有表现梅兰芳对京剧的痴迷。职业身份?怕不是,因为职业带来的最大麻烦是日本人要听他唱戏,他蓄须明志了,突破了。

    邱如白?从视听语言的角度上分析,陈凯歌是这个意思,全片以纸枷锁开始,以邱如白的形象结束,剧终时看到梅兰芳还没有摆脱邱如白,我心中生起了寒意。

    这种人,外国电影《钢琴师》里有,那是一个父亲,他热爱钢琴但不懂钢琴,把儿子送入了音乐名校,却要求儿子按自己的指导来练琴,结果把儿子逼疯了。邱如白便是这样,全片看不到他对梅兰芳艺术的鉴赏,只看到他浓重的功利心,他在美国大剧院里的表现就像在澳门赌场一样,梅兰芳演出成功后,他狂喊乱叫,像个赢了钱的赌徒。

我想,陈凯歌塑造的邱如白不单是在讽刺我们的老师,而是在泛指我们的父辈,一切凌驾于我们之上的人。或者陈凯歌的生活里屡屡遭遇这种人,陈凯歌只是出于本能的厌恶,才把电影拍成了这样。

   纸枷锁只能是邱如白。不能说这种人没有爱和付出,但这种爱和付出是毁灭性的,因为他们是外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1-7-10 04:01 | 只看该作者
另,中国及世界古文明中的好娈童之癖,其实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因为他们会娶妻生子,非如现代同性恋那样对女性丝毫不感兴趣。甚至也不算双性恋,因为他们除了女性外好的也不是男,而是所谓第三性,居于男女之间的第三种美,是男童,而非男人。

前段时间与一位本地世家子弟对谈,他即有此好,是较典型的,完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同性恋,他很排斥那种女性气十足,很做作的男人。他有一话,即反映此种心理,大意为什么男旦有种特殊魅力,因为台上台下是分开的,泾渭分明,而不是那种完全女性化的男人,真正的男旦,是所谓“台上是个角,台下是个爷”,游走于身份错位但又绝不至于混一不辨雌雄,混一的是怪胎,令人厌恶,真正的魅力是居于男女之间的第三种美,而非纯粹女性化的男人。

古人意象中的娈童,即具有既不同于男人的刚(或浊),又不同于女人的柔(或媚),而是第三种特性的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1-7-10 04:28 | 只看该作者
另,马未都曾说过,中国审美的最高境界是病态美。实为契境之论。诸如病梅,盆景,京剧(鲁迅曾讥刺过的中国人好看男人扮女人)等皆是如此。

其实不光中国,所有的老文明才会有病态审美,罗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初起时刚健雄迈,到了后期才会有病态审美。新起文明是不会有病态审美的,只有发展到了后期才会有。

现代所谓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扬弃态度,其实还是站在现代西方的角度看问题,因为是以西方现代文明角度来判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的。而站在中国本位立场上来看,这些都是骨肉相连分不开的,那真是要泼洗澡水要连孩子也一起泼出去的。比如小脚,中国一向把其作为美来赞颂,只是站在西方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是糟粕是变态,因为西方现代文明是个年轻的文明。

新起文明通常都是刚建豪迈健康而朝气蓬勃的,就如少年,初生牛犊不怕虎,元气十足。梁任公梦想的“壮丽浓郁翩翩绝世之少年中国”还是要如日本那样跟得上时代才能出现。站在人家的角度看问题不见得完全坏,至少能更新血液,凤凰涅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1-7-10 08:57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人生某一值的纪念的重要时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1-7-10 08:57 | 只看该作者
象牙的话就只能看了。象牙摸多几下就变大烟牙,还是变色不均匀那种。这材料用来做接触性物品没啥好处。 ...
long37 发表于 2011-7-10 01:53



    如果每天早晚"佳洁士"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0 11:55 | 只看该作者
如此看来宋局那句"腐朽是一个心悟的过程"内涵深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1-7-10 13:21 | 只看该作者
旧王孙兄一句“供养心中一点清气”解我多年心结。原来我所求之事竟就是这个“清”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1-7-10 13:54 | 只看该作者
个性,有品,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1-7-10 14:29 | 只看该作者
visconti又不少限量都是这种乳白色笔身,上面写写画画的,近一点的比如独立宣言,比如圣殿骑士。应该是同一种材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1-7-10 16:55 | 只看该作者
旧王孙兄一句“供养心中一点清气”解我多年心结。原来我所求之事竟就是这个“清”字。
Teaks 发表于 2011-7-10 13:21


六朝士人服食五石散,无非也是求清,因为服后能令人神明清爽,而且必要有钱有闲才能服食得起,因为要穿丝质衣服以免身体过敏,还要行散,这又需要有闲。普通人是服不起的,否则还有性命之忧。这些都和后来的鸦片有异曲同工之效,大富人家吸食鸦片,保养得好,照样白白胖胖,普通人家就有操劳,营养也跟不上,吸食就会成鬼相。炼丹服食也是求清,如雍正帝言服丹之后觉神气清朗。另道教至高亦讲“三清”。

其实中西方老文明发展到后来审美上殊途同归。“清”是一种无用之美。如柏拉图讲“精神恋爱”,也是和男孩之间的,男女之间有肉欲和生殖目的,功利性实用性太强,现代同性恋则肉欲意味也很重。“精神恋爱”完全谈不上生殖,也几乎没有肉欲或者很少,侧重精神层面。无非也是求清。

苻坚之恋少年慕容冲,苻坚本身即为一代雄健英主,慕容冲亦无女气,否则无法统御虎狼之师,苻坚爱的也无非少年凤皇之清,不同于男女的那种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1-7-10 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旧王孙 于 2011-7-10 17:32 编辑

另,中国相学也讲男生女相(但气质上绝不女性化)是大贵之相,典型的如毛主席(同时他还是南人北相,也是大贵之相)。佛相之一就是马阴藏相。这些都是一种“清”。

“清”是中性,不具性别判断。而且比具性别倾向的“雄”“柔”是更高的审美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1-7-10 18: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个很好的例子。青花瓷三大代表,三青---苏麻离青料发出的永宣青花,回青料发出的嘉靖青花,国产浙青料发出的康青。公认美学上康青是真正青花瓷的成熟之作,巅峰之作。清新淡雅,色正无疵。既没有永宣青花中的结晶斑瑕疵,又无嘉靖青花中的偏色之憾。是青花成熟的最高境界。

永宣青花花色浑浊,常带铁锈瑕疵,偏于雄性之“浊”。嘉靖青花,浓艳偏紫红,色不正,偏于雌性之“媚”(或“妖”)。唯有康青,色正无疵,清新淡雅,达到了“清”的审美境界。

有两篇瓷评不错,转引如下----

“就古瓷器而言,清三代瓷器(又称“盛世瓷”)代表了整个清代瓷器的最高艺术成就,并且还独具其审美内涵。其美学特征正如民初许之衡在其《饮流斋说瓷》一书中所言“宋代则谢宣城、陶彭泽也,淡而弥永,渊渊作金石声,殆于三百篇犹未远也。元瓷者,其晋人之古乐欤!质直而有致,朴拙而不陋。若明瓷则初唐之四杰也,壮□华贵,开盛唐之先声,而疏处往往不及来者。至于康熙,殆如李杜,无美不臻,而波澜老成,纯乎天马行空,不可羁勒矣。若雍正颇似王龙标、岑嘉州,高华而清贵者也。若乾隆则似元、白、温、李,极妃青俪白之能事,所谓千人皆爱,雅俗共赏者矣。”所谓“无美不臻”“波澜老成”“天马行空”“不可羁勒”,所谓“高华清贵”,所谓“极妃青俪白”“雅俗共赏”,这就是清三代呈现于世人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美学风貌。它既不同于宋瓷之“淡”、元瓷之“质”,也不同于明瓷之“壮□华贵”而有失之以“疏”。它在总体上是成熟的,多姿多彩的,而三代之间又各自有其审美倾向。三代以后。“嘉庆者,有如晚唐之皮、陆,矩蒦不失而声价远逊。道光品格较小而饶有别趣,揆之诗家,其有宋代之姜尧章欤?若夫光绪则明之七子也,刻意摹拟古人,其功力亦有独到之处,然比之盛唐则不啻上下床之别矣。”故清三代瓷器犹唐诗,唐人之后,诗尽矣;三代之后,瓷器亦无足观矣。”

“康熙中期青花瓷是最具原创精神的青花瓷,代表了康熙青花的典型特征和最高水平。

  本期青花胎釉品质精良、青花纯正靓丽,“康青”(翠毛蓝、宝石蓝)呈色比前期更纯净、更成熟,可与“苏麻离青”、“回青”并称为中国青花三大著名青花色,且没有“苏麻离青”的铁锈斑疤、“回青”的紫红偏色之不足。可以说自元代成熟青花瓷烧成以来,景德镇匠师孜孜以求六百年的真正“醇正幽靓”、毫无瑕疵的理想青花呈色至此方告圆成。但这种至纯至美的“康熙蓝”(旧称“康青”)到康熙晚期以后忽然芳踪远逝,其缘故迄今尚难释解。估计与康熙晚期以后的仿古时尚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1-7-10 19:20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现时代功利性极强,求清之人不多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1-7-11 20:0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人求的是“清”,清供就是为了“供养心中一点清气”。
旧王孙 发表于 2011-7-10 03:36



         请教王孙兄,这“清供”有没有“丰俭由人”这一讲?还是说就得“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1-7-11 20:10 | 只看该作者
请教王孙兄,这“清供”有没有“丰俭由人”这一讲?还是说就得“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hymdfh 发表于 2011-7-11 20:06


都无关,是一种品,讲求的是适度,和谐,舒服。丰俭由人太过随性。““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太过功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1-7-11 20:17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
现时代功利性极强,求清之人不多见了
Teaks 发表于 2011-7-10 19:20


人性是趋利的。人性恒常,古今中外都一样。只不过现代技术更发达,节奏更快,大家追逐得也快一点罢了。Teaks兄自在即好。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有言----
要想说服人家,应晓之以利,而非以理。
Would you persuade, speak of Interest, not Reason.

中国亦有俗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乾隆爷当年下江南,问金山寺主持法磬,江中有舟几许。发磬答曰,只两舟尔。一舟为名,一舟为利。乾隆爷会心一笑。

人性恒久,古今中外无有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11-7-11 20:23 | 只看该作者
都无关,是一种品,讲求的是适度,和谐,舒服。丰俭由人太过随性。““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太过功利
旧王孙 发表于 2011-7-11 20:10



       多谢王孙兄指教。昨夜翻见苏轼《香说》一文,于是就和兄长所论之“清供”联系起来了。            附文:温成皇后阁中香,用松子膜、荔枝皮、苦练(楝)花之类;沉、檀、龙、麝皆不用。或以此香遗余,虽诚有思致,然终不如婴香之酷烈。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鼻厌龙麝,故奇此香,皆非其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1-7-11 20:28 | 只看该作者
多谢王孙兄指教。昨夜翻见苏轼《香说》一文,于是就和兄长所论之“清供”联系起来了。        ...
hymdfh 发表于 2011-7-11 20:23


写得好!再和兄两则关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是从侧面写隋炀帝和宋徽宗的。也不好---

“又唐贞观初,天下乂安,百姓富赡,公私少事。时属除夜,太宗盛饰宫掖,明设灯烛,殿内诸房莫不绮丽。后妃嫔御皆盛衣服,金翠焕烂。设庭燎于阶下,其明如昼。盛奏歌乐。乃延萧后,与同观之。乐阕,帝谓萧曰:"朕施设孰与隋主。"萧后笑而不答。固问之,后曰:"彼乃亡国之君,陛下开基之主,奢俭之事,固不同矣。"帝曰:"隋主何如?"后曰:"隋主享国十有余年,妾常侍从。见其淫侈。隋主每当除夜,(至及岁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沉香木根也,每一山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沉香甲煎之香,旁闻数十里。一夜之中,则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又殿内房中,不燃膏火,悬大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又有明月宝夜光珠,大者六七寸,小者犹三寸。一珠之价,直数千万。妾观陛下所施,都无此物。殿前所焚,尽是柴木。殿内所烛,皆是膏油。但乍觉烟气薰人,实未见其华丽。然亡国之事,亦愿陛下远之。太宗良久不言。口刺其奢,而心服其盛。”(《太平广记》)

“宣、政盛时,宫中以河阳花蜡烛无香为恨,遂用龙涎、沈脑屑灌蜡烛,列两行,数百枝,焰明而香郁,钧天之所无也。建炎、绍兴久不能进此。惟太后旋銮沙漠,复值称寿,上极天下之养,故用宣、政故事,然仅列十数炬。太后阳若不闻。上至,奉卮,白太后以烛颇惬圣意否?太后谓上曰:‘你爹爹每夜常设数百枝,诸人阁份亦然。’上因太后起更衣,微谓宪圣曰:‘如何比得爹爹富贵!’”(《四朝闻见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PENBBS第27季墨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钢笔论坛   违规、侵权信息删除请联系 penbbs@hotmail.com    

GMT+8, 2025-9-7 14:58 , Processed in 0.0920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